家風是一個家庭或者家族普遍信奉的一種道德規范,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是一代代人共同遵守而成為約束家庭成員督促其成長的人生信條。當一個人行走在社會上,身上總是帶著長輩的影子,父母的教養,家族的印記。這影子、教養、印記匯集而成的是深刻影響子孫后代的家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因此,家風不僅是一個家庭自身的事情,更與社會、國家緊密相連。
古往今來,孟母為保家風純正三擇其鄰,又斷機杼,為孟子創造良好生活環境,使孟子成為有名的思想大家的故事人盡皆知;后又有位列三公的曾國藩對子女要求嚴格,不允許高人一等,提倡節儉持家,其后代成才成名者數以百計的佳話;而今的“時代楷模”張富清,60余載深藏功名,甘守清貧,做精簡工作先動員妻子“下崗”,兒孫們在自強不息的家風影響下各有建樹……事實證明,良好的家風是一本既多彩又鮮活的教科書,能夠以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一個人成長。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家風看起來很抽象,實際是很具體的,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類似孔融讓梨的小事往往不容易讓人明顯察覺。但是潛移默化中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方說,就從吃飯這一件小事來說,就有很多的“老規矩”。吃飯要等長輩先吃,要手端起碗吃飯,吃飯時盡量少發出聲音,吃飯過程中更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牢記尊老愛幼、文明禮貌,不要成為一個舉止不文明的“粗魯之人”。
隨著社會結構巨變和思想日趨多元化,傳統的大家族已逐漸被“小家庭”代替,家風建設也出現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比如,有人縱容溺愛使孩子成為“小霸王”“小公主”,有人鼓勵走捷徑使孩子忘記了腳踏實地,有人利益至上讓孩子戀上金錢和權力……凡此種種,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極壞的負面影響,未來還可能將孩子推上不歸路。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兩相依。家風,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文明的延續。好的家風是一種無聲的傳承,優良的家風,不僅是對家庭的貢獻,也是對人類的貢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好的社會風氣是好的家風組成的。對于每一個中國家庭來說,家風的共同核心價值觀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即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培育好家風,需要我們以身作則,重視家風,樹立好家風,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