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在西林縣,民眾普遍重視家庭教育。那么,西林民眾是如何家教的呢?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禮儀方面:教育子女和晚輩在家中要敬老愛幼,平時殺雞鴨要留好肉好菜給老人吃,小孩不得直呼長輩的姓名,對長輩不得自稱“我”,而以“小”自稱,不得在老人面前蹺二郎腿;有客人到家,要主動讓坐,吃飯時要主動給客人和老人盛飯,并要雙手端給客人等;路上遇見老人或長者,要主動讓路。
生活方面:家長常教育子女和晚輩要勤儉持家,不要亂花錢,不要浪費糧食。為了孩子們的健康、平安,老人常囑咐小孩子不要貪玩,不要亂進深山密林里玩耍,不要亂到河邊游水。
道德風尚方面:教育孩子,對大人不要說謊,不要偷東西。平時要多行善事,見老人走路不便和挑重擔要主動幫助。對各民族兄弟要和善,尊重各族風俗習慣,買賣要公平,生活和生產上要互相幫助等。
生產方面:家長要教下輩人飼養禽畜,學會訓牛、犁田、耕地,掌握各種季節農事知識等。壯族家庭主婦常向女兒和媳婦傳授如何播種、插秧、種棉、紡紗、織布、染布、裁縫、繡花等;苗族家庭主婦常教女兒和媳婦如何種麻、紡麻線、織麻布、繡苗錦等;瑤族家庭主婦常教其女兒和媳婦如何種藍靛草、制藍靛膏和染布等。
家規方面:民間和各族家庭有自己的家規約束,雖無統一明文規定,但相沿成俗,由來已久,家庭成員都公認,并共同遵守。父母不在,以“長兄為父,長嫂為母”;男女婚嫁, 要征求父母意見。壯族、瑤族有近親血統關系一般禁止通婚。
有文化的家庭,還以《三字經》《昔時賢文》《增廣賢文》《朱子治家格言》《四書》《五經》等內容,對孩子進行教育。清光緒二年(1876年),那勞岑氏家族建南陽書院,專對岑氏子弟進行教育,云貴總督岑毓英還親自為岑氏家族編纂《岑氏族塾箋》,規定為入學的岑氏子弟必修之課。此后,皿帖、峨沙、龍潭、那務、者甲等村寨,也先后辦起私塾館,對入學孩童進行傳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