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秀區龍泉社區鐵路宿舍,今年48歲的小區居民劉紅麗是一位鄰里皆知的好兒媳。三年前,她開始精心照料患病臥床的婆婆,從不嫌煩,身體力行演繹良好家風。
劉紅麗在家為婆婆理發。
國慶節前,記者在市二醫院見到了正在陪床的劉紅麗。她的婆婆,今年75歲的王秀芝老人由于突發膽囊炎被送進了醫院。聽明白了記者的來意后,老人緊緊攥著兒媳的手,緩慢地對記者說了一句話:“我的兒媳婦對我太好了!”
劉紅麗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她自幼喪母,跟著奶奶、姑姑和爸爸長大,14歲進了工廠上班。1992年,經人介紹,劉紅麗和丈夫吳建民相識、結婚。結婚后,家里的小日子雖然過得并不富裕,但也有滋有味。“我結婚時,丈夫的弟弟、妹妹還都在上學,后來我又有了兒子,婆婆盡心盡力地照顧著一家人,對我更是像親生女兒一樣。”
1999年,劉紅麗和丈夫雙雙下崗,自謀出路。夫妻二人開過飯店、做過買賣,但由于經驗和資金不足,沒有掙到錢,后來只能靠打工維持生活。2017年,王秀芝老人突發腦溢血,命雖是保住了,但老人從此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為了讓家里人更加踏實地工作賺錢,加上自己曾經照顧患病的奶奶十多年,有這方面的經驗,劉紅麗把婆婆接回了自己家開始照料,丈夫上班之余負責買菜做飯。
穿衣、刷牙、喂飯、按摩、清理大小便……劉紅麗每天重復著這些勞累繁瑣的日常護理工作,家里也讓她收拾得干干凈凈,沒有一絲異味。不管天冷天熱,劉紅麗每隔幾小時就幫婆婆翻一次身,防止生褥瘡;為了給婆婆洗澡,她專門挑選了一個體積較小的小推車,每隔兩天就抱起婆婆,把她推進衛生間淋浴;覺得老人穿紙尿褲不舒服,劉紅麗就買了一個電門鈴,為的是讓婆婆晚上需要方便的時候能叫醒自己;她還每天幫婆婆按摩,進行康復訓練,陪婆婆練習說話,教她用左手寫字,學著自己吃飯。
有了好家風,才有好故事,只有千千萬萬家庭培養傳承好家風,才能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上個月中旬,龍泉社區舉辦了一次“傳承好家風 培育好家訓”分享會,劉紅麗被邀請參加。社區居民李阿姨在分享會上說:“三年里,紅麗每天給婆婆喂飯喂水,洗臉穿衣,把老人照料得細致周到,我們作為鄰居,看在眼里都感動得不得了。”
“婆婆一生勤勞善良,為兒女和孫輩付出了許多,婆婆沒有生病的時候對我非常好,還幫我帶大了孩子,作為兒媳婦,現在我照顧她是應該的。我無怨無悔,婆婆也是媽。”9月底,劉紅麗剛剛被推薦為“中國人壽杯”保定市尋找“最美孝順好兒女”候選人。
10月6日,王秀芝老人出院回了家,劉紅麗又像往日一樣在家里忙碌開了。
(通訊員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