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剛(前排左四)、楊驊(后排左三)及其家人。
“一家三代共產黨人,優良家風代代傳承”。近日,楊志剛家庭榮獲全國文明家庭稱號,再次用良好家風為我們續寫了文明的真諦。
楊志剛的父親名叫楊天奇,是一名共產黨員。1952年,楊天奇應征入伍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警衛營服役,多次參加地方抗洪搶險,屢次榮立三等功。楊志剛的母親劉光珍十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在家一邊干農活兒,一邊從事農村基層婦女工作,后當選忠縣人大代表。
1957年,楊天奇復員回到老家忠縣三匯區紅星公社人和大隊,在忠縣二鐵廠采礦車間擔任黨支部書記,每天帶頭在10多公里的山路上來回背礦,每次背70多公斤。他還帶領群眾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楊志剛說,父親的舉動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干部就是帶頭干事”的種子。
1977年,楊志剛到任家公社工作,這是他工作的第一站。在任家公社工作3年,楊志剛帶領群眾修公路、挖水庫、建果園,推廣種植雜交玉米,讓群眾告別了靠吃救濟糧生活的日子。
從任家公社到新生區,從白石區到拔山區,再到原忠縣農機局,楊志剛的官越做越大,但他依然以父親為榜樣,時刻勉勵自己不忘為民服務的宗旨。
1998年,楊志剛當選忠縣副縣長。他在日記中寫道:“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生就得交給黨。既然當了副縣長,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決不辜負人民的希望、代表的重托。”
楊志剛夫婦育有一個兒子楊驊和一對雙胞胎女兒。楊驊11歲那年,楊志剛便將他帶在身邊。很多個夜晚,父子二人一個處理公文,一個寫作業。有時,兒子把作文念給父親聽,父親把為人處世的道理講給兒子聽。
楊志剛對楊驊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兒子要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楊志剛得知楊驊從金雞鎮蜂水村調整到傅壩村任第一書記,便發微信叮囑兒子:“聽從組織安排,離開蜂水,不搞任何形式的歡送,去傅壩也不搞任何形式的迎接,按習主席的指示辦,低調做人!”
“他有兩件一模一樣的衣服,每件49元,每年夏天他就兩件衣服換著穿。”楊驊的妻子李正瓊介紹,她給楊驊買了一件60元的襯衫,讓楊驊換著穿,但楊驊舍不得,到現在衣服還是新的。熟悉楊驊的人都知道,楊驊是個節儉的人,“抽煙抽5塊一包的,吃飯吃2兩小面,皮鞋在辦公樓下的鞋匠那里補了又補”。
2018年8月21日,楊驊在傅壩村便民服務中心商議扶貧工作時,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上。當楊驊的奶奶在靈堂上看到孫子遺體的時候,暈倒在孫子的靈柩旁。她醒來第一件事是忍痛安慰孫媳婦:“你要堅強,大孫子是為公家走的,光榮!”這一家的樸素親情和家國情懷,正是良好家風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