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鄒姓源出有五:
一是出自姒姓,為越王勾踐騶氏之后所改。據《史記·東越傳》所載,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皆為越王勾踐之后,姓騶,據有關學者考證,騶亦作鄒。
二是出自子姓,為商紂王微子啟之后,以邑名為氏。
三是出自曹姓,為顓頊帝后裔挾(曹姓)之后,以國名為氏。據《說文解字》及《姓氏考略》所載,上古時有邾婁國為顓頊帝后裔曹挾所建,戰國時魯穆功改邾婁國為鄒國(今山東鄒平)。后來鄒國被楚國所滅后有鄒氏,亦稱為山東鄒氏。
四是出自蚩尤之后,以地名為氏。據《拾遺》所載,黃帝在打敗蚩尤以后,遷其遺民至鄒屠,其子民根據地名命名為鄒屠氏,后簡為鄒氏。
五是出自其他民族。今滿、回、土家、苗等族均有鄒姓。
得姓始祖
據《史記·殷本記》及《元和姓纂》所載,鄒氏為商紂王微子啟的后代。微子啟乃商紂王的庶兄,本應承繼帝位。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滅紂,封子于宋地立國,定都商丘,以供奉商湯的宗祀。微子薨后,其弟衍繼位,是為微仲,又傳至其曾孫愍公,愍公有孫名考父,歷仕宋國戴公、武公、宣公三朝,食采于鄒邑,其五世孫叔梁紇時,以邑名鄒為氏,是為鄒姓,他們尊微子啟為鄒姓的得姓始祖。
鄒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鄒姓人主要活動在山東地區。鄒為楚滅后,鄒姓開始向河北一帶遷衍,后逐漸稱盛于范陽一帶。古時的范陽,即今北京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州一帶。西漢以后,鄒姓的一支自河北范陽遷居河南鄒坊,成一大聚落。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烽火連天,稱盛于古時范陽一帶的鄒姓,首當其沖身受其害,他們也同北方其他士族一起,避禍南遷于江、浙一帶,后又散居于閩粵一帶。
唐代是鄒姓南徙最頻繁的時期。唐初,有府兵隊正鄒牛客,隨陳政、陳元光父子人閩開漳并落籍定居。唐德宗貞元末年(805年左右),鄒垣自安徽當涂遷江西南昌新吳駕山,其后不久,為避黃巢之亂,鄒垣又舉家遷閩,其后子孫繁衍,分居邵武等縣。唐末,有光州固始人鄒磐、鄒勇夫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其中鄒勇夫曾鎮守歸化鎮(今福建泰寧),其子鄒相遂家于當地。
南宋時,鄒應龍自泰寧遷居長汀上堡鄉,其子殿八郎,移居清溪(今福建安溪)社蕉坑。殿八郎生五子,散居閩粵各處,次子鄒德宏,遷至廣東長樂(今五華縣)象嶺開基,子孫居華陽、玉磨兩鄉,并有遷居廣東之梅州、揭陽、廣西之平樂者。宋代以后,今福建之泰寧,鄒姓更是族大人眾.是當地名望地位較高的家族。此際,鄒姓在南方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進,已廣泛分布于今江西、江蘇、福建、浙江、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8),鄒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山東、河北、江蘇、浙江等地。
明清之際,鄒姓已廣播于江南廣大地區,并有閩粵之鄒姓渡海赴臺,進而漂洋過海,遠播海外者。
如今,鄒姓在全國各地分布甚廣,尤以四川、江西、山東、湖北、浙江、福建等省為多,約占全國漢族鄒姓人口的6 8 %。
鄒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35位,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67位,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3%。
歷史名人
鄒忌(約前385~前319),一作“騶忌”,尊稱“騶子”,齊國人。戰國時期齊國相國。齊桓公田午時的大臣;齊威王田因齊時期,以鼓琴游說齊威王,被任相國,封于下邳(今江蘇邳州西南),號成侯;后又侍齊宣王田辟疆。他曾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并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
鄒忌與齊王
鄒衍(約前324~前250),齊國人。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與“五行學說”靈魂人物。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著有《鄒子》《鄒子終始》《主運》《大圣》等。
鄒衍
鄒伯奇(1819~1869),字一鶚、特夫等,廣東南海人。清代物理學家、數學家、學者、近代科學先驅。十七歲開始研究光學。到了1844年制成照相機,因而被世人稱為“中國照相機之父”。他還制造過望遠鏡、顯微鏡、七政儀等,同時又是近代墨學研究第一人。他精通天文、歷法、算術。把數學應用于實際,總結中國關于幾何學方面的經驗,寫成比較完整的幾何學著作《格術補》。
名人故事
鄒伯奇:君子之交
鄒伯奇,字特夫,一生不貪圖功名利祿。由于當時廣東巡撫郭嵩燾的極力推薦,清廷曾兩次召其到北京同文館任職,鄒伯奇都推辭不就。不赴科舉,不迷官場,恬退自甘,他視科學研究為專篤使命,就像他的字“特夫”一樣。
當地民間至今還流傳一段佳話。鄒伯奇一身粗布衣,手持一根長桿煙管,一身清貧打扮,步行50里路到九江拜見嶺南大儒朱次琦。當時朱次琦正在上課,其學生看見鄒伯奇落拓窮酸的樣子,不禁哄堂大笑,而朱次琦卻恭敬地將他迎過來,當上賓款待,學生議論紛紛,待鄒伯奇落座安頓好之后,朱次琦才向學生們宣布,來客是有名的科學家鄒伯奇。得知鄒伯奇是步行50里路前來,朱次琦及其學生更是肅然起敬。
在他用自己創制的攝影器自拍的照片下,有這么一首題詩:“平常容貌古,通套布衣新。自照原無意,呼之如有神。均瞻留地步,覺處悟天真。樵占鰲峰側,漁居泌水濱。行將年五十,樂道織纖塵。”
(文章來源:摘編自張爽主編《姓氏名人故事》,金盾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