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熊姓源出有三:
一是出自黃帝有熊氏之后。相傳黃帝生在壽丘,長于洛水,居軒轅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
二是出自祝融八姓——羋(mǐ)姓。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第三十六世裔孫鬻(yù)熊,道家學說的開拓者,以帝師的身份輔佐周文王姬昌,其子早卒,其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稱熊姓。熊繹于荊楚建立了楚國,建都丹陽(今湖北秭歸南),開啟了南中國八百年的江山統治(同啟楚周大地,延綿八百年江山)。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勢力擴展至中原。公元前223年,楚滅于秦。楚君的后人多以熊為姓,稱為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湖北熊氏。
三是還有一支源自西周時期羅國。羅國與楚國同祖,其子孫中也有熊姓,史稱羅國熊姓。
得姓始祖
鬻熊,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曾為周文王之師,被封為護國侯。其先祖為黃帝,黃帝子昌意生顓頊,顓頊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鬻熊為季連之裔孫。鬻熊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西周成王時,封熊繹在荊楚,建立楚國,建都于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春秋時,楚國一度強大,勢力曾擴展到中原,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為秦所滅,后人多以熊為姓,并尊鬻熊為熊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熊姓發源于古時的楚國,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這一地區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區。秦漢之際,熊姓仍舊以上述地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數散居于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熊姓已遷入我國江南廣大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繁衍發展,逐漸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壯大起來,并陸續有人到朝中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為其郡望堂號的。
唐宋年間,熊姓后人陸續向江蘇、浙江地區遷移,而南昌與江陵兩地的熊姓依舊長盛不衰,人才輩出,族大人眾,據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所載,岳州(今湖南岳陽)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南昌)五大姓之首為熊姓。可見在宋代時,熊姓仍廣泛分布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岳陽一帶。而宋初移居福建建安(今建甌市)等地的熊姓,也逐漸成為望族,后世出了不少名人學子。
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討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拼死抵抗,但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節節敗退,南宋王室也從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敗退廣東孤島——崖山。元兵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百姓聞風而逃,故江浙一帶之熊姓有遷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廣東,以避兵火。
明初洪武年間,熊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陜西等省。明代以后,熊姓子孫陸續向廣西、貴州、云南、四川、海南各處遷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者。
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國各地,亦有閩粵之熊姓渡海赴臺,進而遷居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者。
如今,熊姓分布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為多,約占全國漢族熊姓人口的66%。
熊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21位,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72位,人口約443萬,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8%。
歷史名人
熊朋來(1246~1323),字與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文學家、經學家、音樂家。南宋咸淳甲戌年(1274)進士。宋亡后,隱居鄉里,傳授儒學。曾任福建、廬陵(江西吉水東北)兩郡教授。他博學多識,以教授《周禮》《儀禮》《禮記》“三禮”聞名遐邇。他一生致力于著述、講學,著有《燕京志》《五經說》《魏氏樂譜》《瑟譜》等。
熊賜履(1635~1709),字敬修,又字青岳,號素九,別號愚齋,湖廣漢陽府孝感人。清時大臣、政治家、一代學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歷任國子監司業,進弘文院侍讀、秘書院侍讀學士、翰林院學士、內閣學士,授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禮部尚書,至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并任修撰《圣訓》《平定朔漠方略》《實錄》《方略》《明史》的總裁官。著有《經義齋集》《閑道錄》等。
名人故事
熊賜履:政治主張與治國理念
熊賜履一生之中在政治上最為活躍、對清朝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時期,是康熙初年(1662年起)。在激烈的滿漢文化沖突中,地位并不顯赫的熊賜履站在最前列。站在理學的立場上,對由四大輔臣主導的清朝政治現狀提出了尖銳批判,明確提出要以儒學治國安邦。熊賜履說:“治理國家的根本要領,在于皇帝的治國理念,治國理念是政者處理各種重要事務的關鍵,是萬事的起始,所以政府公務人員必須心正,心術不正是萬萬不能進入政府的。”
在康熙帝清除鰲拜集團后的數年中,熊賜履逐漸成為影響清朝政治的重要人物。他通過講學宮中促使最高統治者系統學習儒家思想文化,著力解決清朝政治發展方向問題。
由于康熙帝年輕,可塑性強,熊賜履著力向年輕皇帝灌輸儒家思想和統治方略。其核心內容是用內圣外王之道影響康熙皇帝,從確立最高統治者基本價值觀念的角度明確清朝用人行政之指導思想。熊賜履講學宮中,特別注意結合清朝政治的現實,鼓勵皇帝講求實際,躬行儒學。
除了基本思想主張外,熊賜履還向康熙皇帝灌輸了大量儒家的治國之術,為康熙帝統治思想之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治以服人心為本。二是民為邦本,休養生息。要服人心,最重要的是改善百姓生活,使其安居樂業。三是清心寡欲,臨下以簡。四是用人唯慎,好問好察。五是為政務實,不尚空談。
熊賜履倡導的這種務實作風,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認同,在實踐中,有助于清廷集中精力解決百姓生計問題,為百姓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文章來源:摘編自張爽主編《姓氏名人故事》,金盾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