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薛姓源出有三:
一是出自黃帝的任姓,奚仲之后裔。相傳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有一子叫禺陽的,因被封在任(今山東濟寧),得任姓,傳至十二世孫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官名),傳為車的創造者,居于薛,稱薛侯。春秋時,奚仲后人薛公子登在楚國做官,薛人遷往下邳(今江蘇邳州西南),楚懷王賜以沛地為食邑,其后以原國名“薛”為姓氏,稱薛氏。
二是出自虞舜的媯姓,為孟嘗君(即田文)之后裔。舜的后人有姓媯的,其后媯完出奔齊國,稱陳氏,傳至五世孫陳桓子,因食于田,稱田和,其子孫便改姓田。其后裔田文被封于薛(今山東滕州),稱薛公,號孟嘗君。秦滅六國后,其后人于漢初徙竹邑,亦以薛地為氏,稱薛氏。
三是由他姓或他族改姓為薛的。一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復姓叱干氏改為單姓薛氏;二是出自周文王的姬姓馮氏之后裔,唐時有薛懷義,本姓馮,后改姓為薛;三是遼西也有薛氏,滿族與朝鮮族中也有薛氏。
得姓始祖
薛姓出自黃帝的任姓,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陽,因被封在任(今山東濟寧)而得任姓。任姓傳到十二世孫奚仲,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為車的創造者,居住在薛,稱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孫曰成,舉國遷于摯,改號為摯國。商末時,周伯季歷娶摯國女大任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復封為薛侯。春秋時,齊桓公稱霸諸侯,唯有薛侯不從,被黜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國做官,薛人遷往下邳(今江蘇邳州),楚懷王賜沛地為其食邑。薛國歷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戰國時亡國,其后子孫以國為氏,稱薛姓。他們尊奚仲為薛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自春秋戰國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山東是薛姓的發源地,地處中原東部,薛姓人由山東向周邊地區擴散,活動地域大致在趙、宋、楚、齊、秦諸國,相當于今湖北、湖南、江蘇、河南、河北、陜西、山東的部分地區。
秦及兩漢,薛姓經過長期的繁衍發展,人口大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于各地,使薛姓的分布地域得以擴大到黃淮流域中下游,為薛姓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年,豪強割據,薛氏一族在社會動蕩中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遷徙。從此,在蠻夷居多的西南蜀地有了薛姓的蹤跡,并很快發展為蜀地大姓,世號蜀薛。
魏晉南北朝時期,薛姓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黃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東、安徽北部等地。
隋唐時,薛姓除在黃淮流域中下游繼續發展外,更稱盛于中國西北部。及至唐代,薛姓人多在朝中為官,因此,大量的薛姓族人遷居關中,從而躋身關中望族。武則天女兒太平公主嫁給出自河東薛氏家族的薛紹,既是恩寵,也是唐王朝對薛氏家族的拉攏。
宋朝建立后,薛姓散居于全國各地,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較顯赫。
明清時期,薛姓規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遷徙的進度更快、規模更龐大了。東南沿海的薛姓已零星遷入臺灣。有的涉洋過海,向東南亞等地遷徙,成為當地華僑。
薛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68位。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48位,人口約672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42%左右。
歷史名人
薛仁貴(614~683),名禮,字仁貴,山西絳州(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出身子河東薛氏世族,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薛稷畫像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唐代大臣,畫家、書法家。隋朝內史侍郎薛道衡曾孫,唐朝中書令薛元超從子。曾任黃門侍郎、參知機務、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善畫人物、鳥獸,畫鶴尤為生動,時稱一絕,工書法,師承褚遂良,他的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并稱“唐初四大家”。書畫作品《信行禪師碑》,畫作《顧步鶴圖》等。
薛濤(770~832),唐代女詩人,字洪度,一作宏度,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姿容美艷,性敏慧,八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多藝,聲名傾動一時。父早亡,淪為歌妓。善歌舞、工詩詞,曾創制深紅小箋寫詩,人稱薛濤箋。與劉采春、魚玄機、李冶,并稱“唐朝四大女詩人”。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并稱“蜀中四大才女”。流傳至今的詩作有九十余首。代表作有《送友人》《題竹郎廟》《池上雙鳥》等。
薛濤畫像
薛瑄(1389~1464),字德溫,號敬軒,山西河津人;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學大師、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生性聰穎,在六七歲時便能對《小學》、四書熟習背誦,十一二歲就會寫詩作賦。官拜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人閣參與機要。其一生勤廉從政,剛直不阿,執法如山,被譽為“光明俊偉”的清官。著有《讀書錄》《從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晚清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出身于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自幼聰慧,廣覽博學,致力經世實學。歷任浙江寧紹道臺、湖南按察使、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稱贊西方君主立憲,主張發展中國工商業,一生撰述甚豐,著有《庸庵文編》四卷、《籌洋芻議》十四卷、《出使四國日記》六卷等。
名人故事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薛仁貴原來是個農民,家里十分貧窮。但他從小愛好武功,尤其善于騎馬、射箭,練就了一身的本領。唐太宗征遼東時,薛仁貴報名參軍,作戰十分勇敢,多次立下戰功。
貞觀年間(627~649),唐太宗發兵征遼東。有一次兩軍對陣,一名遼將十分勇猛,李世民手下的幾個戰將都不是他的對手。他們一個個輪番上陣,都無法制服他,全敗下陣來。
薛仁貴像
第二天,那名遼將帶兵又來挑戰。唐太宗手下竟然沒人再敢應戰。唐太宗正在著急,卻見隊伍中閃出一個身穿白色戰袍的年輕軍人,自告奮勇去應戰。
“你叫什么名字?”唐太宗問他。“稟告皇上,末將叫薛仁貴。”他回答。“你有沒有看到那遼將異常勇猛,我們幾個大將都不是他的對手?”唐太宗又問。“那遼將武功確實了得,但不是沒有破綻;他每次交戰都像不要命似的拼殺,得勝的主要原因是在氣勢上占了上風。”薛仁貴回答。
唐太宗見這個原來不起眼的軍人,居然在陣前有這樣冷靜的頭腦,因而非常欣賞他,就再次問他:“你憑什么來戰勝他?”薛仁貴回答:“先聲奪人。”
唐太宗贊許地點點頭。只見薛仁貴手持方天畫戟,腰掛弓箭,像一股颶風似的拔地而起,拍馬殺去。那個前來挑戰的遼將還沒反應過來,薛仁貴已經殺到,方天畫戟直刺他的咽喉。
那遼將被薛仁貴挑下馬來,頓時一命嗚呼。薛仁貴又趁勢殺人敵陣,橫沖直撞,沒有人能抵擋得住他。唐太宗抓住時機發動進攻,將對方殺得潰不成軍。
戰斗結束后,唐太宗召見薛仁貴,給他記了頭功,升他為右領軍中郎將。
唐太宗去世后,九姓突厥又來擾亂邊境,唐高宗李治便派薛仁貴前去平定邊亂。薛仁貴當即率領部隊遠赴天山,扎下營盤后,準備第二天與九姓突厥交戰。
九姓突厥出兵十余萬人,蜂擁而至。薛仁貴不慌不忙,派兵遣將,沉著應戰。九姓突厥派出最驍勇的將士前來挑戰,為首的三個悍將,都是虎背熊腰,面目異常兇惡。他們口出狂言,把薛仁貴罵得一錢不值,氣焰十分囂張。
薛仁貴也不答話,躍馬張弓,連射三箭,三個悍將應聲落馬而死。九姓突厥的十萬大軍頓時亂成一團,紛紛向后潰退。薛仁貴早在九姓突厥大軍后退必經的一個山谷,布下了伏兵。當他們退進山谷時,兩邊山上的弓箭手萬箭齊發,把他們射了個人仰馬翻。
九姓突厥被薛仁貴的勇猛威武、足智多謀所懾服,表示愿意歸順大唐。薛仁貴同意九姓突厥投降,并做了必要的安撫。薛仁貴大獲全勝,凱旋,軍中響起了“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的歌聲。
后來薛仁貴又接連打下扶余(今吉林農安)等40城,升任本衛大將軍,還被封為平陽郡公。
(文章來源:摘編自張爽主編《姓氏名人故事》,金盾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