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黎姓源出有四:
一是出自九黎的后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二是出自黎國后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兩個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西南,商末為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后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后”。
三是出自帝堯的后代。據《元和姓纂》等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后裔,賜爵為侯,并仍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于黎侯城(今山西黎城東北),后為晉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戡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湯后裔于黎國,后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有一支出自帝堯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后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四是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后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得姓始祖
豐舒系商湯后裔。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商末,西伯姬昌攻滅黎國,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湯后裔于黎國,賜為侯爵,其后有黎侯豐舒。豐舒之后,子孫有以國為氏者,稱黎氏,尊豐舒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黎姓早期發源地當是今山西黎城縣東北一帶,即春秋時黎國都城所在地。戰國時期,黎姓或因仕宦而處,或因避難而居,西入陜西,東向山東、河北,南徙江蘇、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另據史料記載,此期有梁(今陜西韓城)人黎喁(yóng)遷居江右(今江西省)。
漢時,有黎朱蒼任長沙(今屬湖南省)相,其后代在湖南發展繁衍。魏晉南北朝時期,迫于北方戰亂,黎姓族人大批南遷,南方黎姓隨之而昌盛起來,一直到后代各個時期。據《黎氏族譜》所載,南朝齊有黎僑因功封永樂侯,被奉為明州(今浙江寧波)始祖。
唐與五代時期,黎姓更廣泛地分布于南北方各個區域,其發展出現了些新特點。黎僑一支傳至黎干時,在京兆(今陜西西安)發展成為望族,于是此支黎姓以“京兆”為郡望堂號,尊京兆尹黎干為開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寧都)縣令,為寧都開基始祖。黎度之孫黎祚,后晉時任職河南(今河南洛陽)太守。宋代黎姓有徙居福建上杭、寧化者。此時,史冊所載黎姓名人漸多起來,說明黎姓勢旺達到新的程度,繁茂于以往任何時期。
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遷居廣東梅州程鄉(今梅縣),被視為人粵始祖。其后子孫有遷居廣東豐順、陸豐,江西贛縣石芫橫溪(黎萬興)等地者。
明代有山西大槐樹黎姓遷居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
清代乾隆年間,有廣東、福建籍黎姓人居臺灣,進而徙于海外。
黎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262位。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2位,人口約200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9%。今日黎姓尤以湖南、廣東、江西等省為多,約占全國漢族黎姓人口的67%。
歷史名人
黎淳(1423~1492),字太樸,號樸庵,學者稱之為樸庵先生,湖南華容人。明代大臣、史學家。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吏部右侍郎和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黎淳博學多才,尤以經史著稱,除參與修撰《大明一統志》《英宗實錄》《續資治通鑒綱目》等外,還著有《龍峰集》《明試錄》《黎文僖集》等傳世。
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6),字莼齋,自署黔男子,貴州遵義人。晚清時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早期從鄭珍學習,講求經世之學。光緒二年(1876)起,出使歐洲,歷任駐英吉利、德意志、法蘭西、西班牙使館參贊。他在歐洲五年,游歷了十國,考察各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理和民俗風情等,寫成《西洋雜志》一書,成為清代黔北“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光緒七年(1881),擢升道員,賜二品頂戴,派任駐日本國大臣。曾出資創建云貴會館,舉辦洋務學堂,培養出國留學人才。一生著有《拙尊園叢稿》《西洋雜志》《丁亥入都紀程》等二十多部書稿。
名人故事
黎淳:剛正為官
黎淳任吏部左侍郎時,量才選官,不徇私情,不受請托。雖至愛親朋,從不假以辭色。對于賣官鬻爵、徇私用人事件,他深惡痛絕,吏部一時弊絕風清。他在南京任工部尚書時,有華容人任江蘇華亭縣令,將當地特產云布一裹送黎。黎并不開拆包裹,即揮筆在封裹上寫道:“昔之縣令,栽桑種麻;今之縣令,錦上添花。”原封退回。華容人謝文獻任江蘇宜興縣令,犯受賄罪,被拘捕追贓甚急,托黎出面求情。黎義正詞嚴道:“縣令受賄,正該追贓問罪,我豈可為貪官求免?”斷然予以拒絕。他在左庶子任內,曾一度擔任順天(北京)甲午科(1474)主考。考完第一場,他看一份優秀試卷,擬選為第一。后看到這位應試者的二場、三場試卷,竟與第一場大不相稱,經嚴格追查,原來是謄卷人舞弊換了他人的試卷。黎當即嚴辦當事人,杜絕考場弊端,榜出,原來那份優秀試卷是名士馬中錫的,幸得黎剛正,才未被他人侵沒。
( 文章來源:摘編自張爽主編《姓氏名人故事》,金盾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