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賀姓源出有三:
一是出自姬姓,為吳王僚之子慶忌之后。《會稽先賢傳》記載,唐中期以前官譜所載,不少賀氏家譜如北宋詞人賀鑄家譜也如此記載。
二是出自姜姓,為齊相國慶封之后。據唐中后期姓氏書籍《元和姓纂·賀氏家譜》所載,為慶封后裔備受質疑,主要原因有:(一)史載慶封其族被滅,慶封無后;(二)所載慶封后裔漢末徙會稽山陰,與會稽山陰賀氏漢代中后期即有人已活躍于政壇相沖突,與漢末和兩晉時賀氏已成會稽第一大姓相沖突,與鑒湖由慶湖一鏡湖一鑒湖的歷史演變相沖突。
三是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據《魏書·宮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后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將鮮卑族復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漢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
得姓始祖
春秋時,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他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掌國政,后兩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于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后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把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賀純就成為賀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賀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紹興一帶,起始就是當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為賀氏以后,就以會稽為其堂號、郡望。賀純有孫名賀齊,為三國時吳國大將軍。齊之孫賀邵任中書令,邵之子賀修在西晉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遷等原因,賀氏開始在江浙一帶緩慢遷徙。
會稽賀氏在漢、魏六朝時,與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稱為“會稽四姓”。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兵連禍接,各民族不斷大舉南遷,使得南方的賀氏家族分布更廣。出自鮮卑的賀氏,也很快繁衍壯大,后與從江南北上的賀氏不斷地融合發展,逐漸在北方形成兩大郡望,即河南郡、廣平郡。
唐朝時期,賀修的十二世孫賀德仁為唐太子中書舍人,賀德仁的侄孫賀默為彭州(今江蘇徐州)刺史,賀德仁的侄曾孫賀知章任唐玄宗秘書監,可見此期世居會稽之賀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勢。
宋朝詞人賀鑄為賀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縣,晚年退居蘇、常。唐宋之際,賀氏已分布于中國東部廣大地區,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陜西分布最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陰(隋朝時賀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朝時賀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朝時易州刺史賀惟忠之族所在)、陳留(宋朝時右千牛衛大將軍賀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朝時中散大夫賀應誠之族所在)、濟南(宋時秉議郎賀適中之族所在)、齊州(宋朝時光祿卿賀志誠之族所在)、密州(宋朝時賀寬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賀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江蘇、河南、山東、湖北、河北等地。
明、清以后,賀氏遍及全國各地,并有遠播海外者。
賀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70位。在中國姓氏排行中列第93位。人口有220多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18%。如今,賀氏分布甚廣,尤以湖南、山西兩省較多,約占全國漢族賀氏人口的30%以上。
歷史名人
賀若弼(544~607),復姓賀若,字輔伯,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將領。出生在將門之家,其父賀若敦為北周將領,以武猛聞名,任金州(今陜西安康)刺史。賀若弼以伐陳有功,封上柱國,晉爵宋國公,官至右武侯大將軍。
賀知章(約659~約744),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少時就以詩文知名。唐武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中乙末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后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詩膾炙人口,千古傳誦。與張若虛、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土”。作品錄入《全唐詩》共十九首。
名人故事
賀知章:為兒乞名
唐玄宗天寶初年(742年始),文名頗著的秘書監賀知章,上書朝廷,欲告老致仕歸故鄉吳中。玄宗李隆基,對他非常敬重,諸事待遇異于眾人。
賀知章臨行,與玄宗辭別,不由得老淚縱橫。唐玄宗問他還有什么要求。賀知章說:“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賜名,實老臣歸鄉之榮也。”玄宗說:“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為孚。”知章拜謝受命。
時間長了,賀知章不覺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吳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為我兒取名‘孚’,豈不是稱我兒爪子嗎?”
(文章來源:摘編自張爽主編《姓氏名人故事》,金盾出版社,2016)